研讨课教学设计
课题 | 22、理想的风筝 | 教时 | 第2 课时 | ||||
日期 | 2016月 2 日 | ||||||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3、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课文夹叙夹议,借物思人的写作方法。 4、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 重点 与 难点 | 1、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课文夹叙夹议,借物思人的写作方法。 2、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 |||||
教 学 过 程 | |||||||
活动 板块 |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 学生活动方式 | 交流方式 | ||||
常规性积累 | 古诗积累:风筝的诗句 | 学生自主背诵古诗 | |||||
核 心 过 程 | 活动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理想的风筝》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笑谈腿疾 旋转板书 放飞风筝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随苏步阳去认识这位让作者无比思念,令人敬佩的刘老师。 活动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形象。 1.和刘老师分别近30年了,作者十分的思念刘老师。找出文中直接表达作者对恩师思念的句子。出示最后一段话:六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一)、在笑谈腿疾中初感刘老师。 1.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2.失去一条腿是已是人生的一大不幸,而刘老师却笑着谈他内心的痛处,这是多么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啊。你能把这种感受融进你的朗读中去吗?谁来乐观、幽默地读一读?(指读) 3.这是有趣的故事,听完刘老师的话—(齐读) (二)、在旋转板书中感知刘老师的坚强。 1.这样一个身有残疾的老师又是怎样来给我们上课的呢?从中你又能读到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2.你关注到了哪些令人感动的关键的词? 3.在这一部分内容中作者抓住了动作描写来表现刘老师的坚强。 作者反复用到了同一个字——“转”,转对我们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一件事,我们甚至能够转得像舞蹈一样优美、轻盈。),可是对刘老师来说却是——(很艰难的一件事),每一次板书刘老师都要这样转过来,转过去,可他却从不嫌麻烦。从中你又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4.指导读好这段话。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多么令人难忘的旋转呀! (三)在放风筝中感受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 1.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刘老师春天放风筝的细节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你从中能读出怎样的刘老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八、九自然段,找出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感人细节,并在旁边写出你的感受和体会。 你关注到了哪些令人感动的细节描写?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活动三:品味心声,深化风筝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2.这段饱含深情的文字中你们听出了作者对刘老师的什么情感?(板书:思念) 同学们说得很对,是刘老师,是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在支撑着作者,激励着作者坚强地活了下来,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再读最后一段。这是他文集中的话:(引读) | 1.学生齐读课题。 2、出示词语: 捏泥人 丢腿 酸涩 撑地 旋转 跳跃 撒脱 蹦跳 追赶 谁能来正确地读一读这些词语?同学们,这每一组词都会让你想起刘老师的哪一件事? 小组合作交流 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对刘老师的思念?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交流。学生应该能从“刘老师笑着谈到自己的身残”读出他的乐观、幽默。(板书:乐观)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学生交流。抓住“站、好几个小时、撑地、离地、急速、转”等词句感悟刘老师坚强不屈的意 品味“笑着、叫着、蹦跳着、喊着”包含的乐观与顽强。感受热爱生活、喜欢挑战自我的刘老师。 配乐朗读“不见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请同学们拿出笔来写一写。 再读 最后一段话 | 学生朗读 学生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点拨 学生读出刘老师的乐观、幽默。 引导理解:这一片笑声是因为 ,但笑过之后,每个人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这是因为 。与此同时,我们对刘老师也更加地尊敬,这是因为 。 身体残疾,却那样的乐观幽默,刘老师以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位学生。所以作者那样的思念刘老师—— 课件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生齐读 抓住“站、好几个小时、撑地、离地、急速、转”等词句感悟刘老师坚强不屈的意志和乐观开朗的精神。 追问: A 抓住制作风筝,风筝各式各样来感受刘老师是个很有生活情趣,做事认真细致、心灵手巧的老师。 B 从“决不肯”感受热爱生活、喜欢挑战自我的刘老师。 作者站在他的旁边看着他的脸,他的脸上漾出了甜蜜的笑——(引读) C如果说放风筝对失去左腿、年过半百的刘老师是一种挑战,那么去追赶风筝就更具挑战性了。你从中又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追问: “漾” 字你感受到了什么?(刘老师那是由衷的笑,就像是水面漾出的波纹,在脸上漾出了的甜甜的微笑,也漾出了刘老师内心的快乐,乐观,慈祥,浓浓的师生情,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本文写作特色:本文有两大写作特色1、边叙边议:作者回忆了刘老师的三件事,同时要织入了我和同学们的尊敬、思念之情。2、借物思人:作者看到风筝,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的老师。 | ||||
拓 展 延 伸 总 结 提 升 | 阅读《同步拓展阅读》上相关文章。 | ||||||
板书设计 | 理想的风筝 写作特色 笑谈腿疾 乐观向上 边叙边议 旋转板书 坚强不屈 借物思人 | ||||||
研讨课例评析
课题 | 《理想的风筝》 | 执教者 | 蒋熙玲 | 时间 | 2017.6 |
评 析 摘 录 | 一、读得充分,重视反馈。 本课的教学目标分解在几次读书环节中去落实。初读时我要求学生读准生字字音,读通顺课文的每一句话,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二读要求是画出生字词或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三读是快速浏览课文,找找看课文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理清文章脉络。 二、互动生成,长文读短。 引导学生把几句话压缩成一句话,再把一句话概括为一个词语。这种“标题式”概括,可以把长文读短,迅速把握课文内容,原来课文是通过“笑谈腿疾、艰难板书、开心放风筝”这三件事来写刘老师的。这一点拔,初步提示了表达方法,也有利于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迁移。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体现了阅读教学“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这一规律。 三、抓关键词,品读课文。 品读,以苏叔阳的生平资料的切入为突破口,点明他学业、工作、品性等深受刘老师的影响,正因为刘老师是苏叔阳精神的引路人,人格的奠基人,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所以才会有课文结尾处深情地呼唤:“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