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
17、山谷中的谜底 |
教时 |
第二课时 |
|||
日期 |
月 日 |
|||||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掌握本课词语,理解“弯曲”、“反弹”的意思。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雪松能在逆境在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
重点 与 难点 |
掌握本课词语,理解“弯曲”、“反弹”的意思,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
||||
教 学 过 程 |
||||||
活动版块 |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
学生活动方式 |
交流方式 |
|||
常规性积累 |
|
|
|
|||
核
心
过
程
核
心
过
程
|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同学们,什么叫山谷?在的印象中,山谷中有什么?课题中说到谜底?那有什么谜呢?让我们通过课文学习找到答案。
二、活动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全文,要求: (1)边读边画生字词,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看清字形。 (2)找一找“山谷中的谜”和“谜底“分别是什么,用横线划出来。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相机学习生字。 ①出示认读,纠正读音:柘、丫、贞、帐、摧。 ②同音字比较:“摧”与“催”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层次。 ①“山谷中的谜”是什么? 指名读找出的句子,相机出示: “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 ②“这一奇异的景观始终是个谜”,“谜底”又在哪里呢? 指名读找出的句子,相机出示: “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这是课文告诉我们的“谜底”,补充课题中的“底”。 4、课文除了写了山谷中的“谜面”和“谜底”,还写了什么? 人们从“山谷中的谜底”中得到的启示。 5、默读课文,根据“谜面——谜底—启示”划分段落 三、活动二: 精读课文,弄清 “谜面”。 1、这是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教师相机用简笔画画出这个山谷,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l自然段,把山谷中的奇异景观在图上示意出来。
|
1、简笔画理解山谷。 2、个别读题目。读出不同的感受,渗透情感和朗读的训练。
1、学生读准“柘”的读音。说说“篷”、“魁”的写法。 2、指名读相关语段(谜面、谜底、启示)。 3、(1)根据课题来概括内容。要求同学们以抓谜面、揭谜底、得启发的方法。 (2)学生说,不到位的引导。
找出谜底。
划分课文段落。
|
预设:谜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读题的时候引导学生分辨“迷”与“谜”。
预设: 本课的词语不是很多,但有些字容易混淆,应组织学生辨别识记。 说说文章哪几部分写的是谜,哪几部分写的是谜底,这样的话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预设: 本课的词语不是很多,但有些字容易混淆,应组织学生辨别识记。 说说文章哪几部分写的是谜,哪几部分写的是谜底,这样的话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预设:学生抓住谜面和谜底理清文章脉络。 |
|||
拓展 延伸
总结 提升 |
作业: |
1、描红生字,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预习第3-6自然段,体会两位旅行者的话。 |
|
|||
板书 设计 |
17、山谷中的谜底 谜面 谜底 |
|||||
研讨课例评析
课题 |
《山谷中的谜底》 |
执教者 |
吴叶 |
时间 |
2017.4 . |
评 析 摘 录
|
在整个教学中,我以“读”作为贯穿整个教学的主线。力求让他们“读中感悟、导之以行”。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探索的空间。 1、 感悟文本,突出重点 创设情境的引读这多种形式的读,边读边想象,让学生感受到雪松与积雪抗争时的情景,使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让雪松那顽强抗争的形象清晰印入学生的脑海中。 2、 导之以行,突破难点 激发学生的联想,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实现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情操的陶冶;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课堂延伸体验启示,突破难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