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读书笔记
题目 |
迁移艺术平添语文课堂色彩 |
时间 |
6月份 |
学习内容 出处 |
陕西师范大学张熊飞教授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 陈士成 吕从坤 K12教研论文库《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
学习内容简录: |
|||||
[内容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创造性设计,运用归纳迁移、对比迁移、模仿迁移、因果迁移、补充迁移、延伸迁移等迁移教学艺术,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深刻化、灵活化、系统化,“为迁移而教,为迁移而学”。迁移艺术为语文课堂增加了无限色彩。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迁移艺术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中招考试说明也一再强调:“命题要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重视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全面考查语文素养。”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更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凭借语文教材的例子,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深刻化、灵活化、系统化,“为迁移而教,为迁移而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寻找切入口,引导学生把知识往更广阔的空间迁移,为语文课堂增加色彩,离不开教师的创造性设计。现将我尝试的几种方法总结如下,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归纳迁移 所谓归纳迁移就是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点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查找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抽象概括出概念和规律,迁移嫁接到新的知识体系中,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达到“以此山之石攻它山之玉”的目的,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他说:“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发生类似的联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联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先生的话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指导学生运用归纳法去寻求知识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自己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去打开知识大门、开发文化宝藏,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 如:学习文言文时,把常用的文言虚词、文言实词、文言句式归纳整理,在学习新文言课文时,诱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准相似点,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领悟,互动交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完成了知识的迁移和能力训练。 再如:把已学过的离别诗、思乡诗的思想内涵进行归纳,迁移到所有离别诗、思乡诗的学习中;把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文体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迁移到相关例文中探究,不仅达到了由“教”到“不教”的自然过渡,而且使学生的领悟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二、对比迁移 所谓对比迁移,就是通过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点进行对比,探求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不同点进行分析,形成更鲜明的特征,从而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在对比中同化或顺应,达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诱思探究教学论的创始人张熊飞教授说:“人的认识活动,实际上是一种认知结构不断形成、完善、丰富的构建过程。任何不经过主体本身的同化或顺应而形成的新认知结构,都是不牢固的。”教授的话启示我们,在教学中找对比点,以诱导学生思维为主,让学生在思维中搜索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的相似点或不同点,进行合作、探究、交流,达到迁移的目的。 如:在学习《登上地球之巅》一文时,刘连满的形象是学生关注的焦点,以此为诱思点,学生很快会想到刚刚学习过的《伟大的悲剧》中的奥茨,通过两位探险队员的事例对比,使学生形成了“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崇高的献身精神”的思想体系,从而激起学生“任何艰难险阻也遏制不住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壮志豪情。 再如:学习《孙权劝学》时,体会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才略惊人的长进的同时,诱导学生找出与之以比的反面例子,学生会不假思索地想到《伤仲永》中的方仲永,两者强烈的对比,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三、模仿迁移 所谓模仿迁移,就是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模仿写作实践,由模仿达到感性知识的积累,开发学生独创性,达到表达技巧的迁移。 教育家布鲁讷在《教育过程》中指出,“领会基本的原理和观念,看来是通向适当‘训练迁移’的大道。”因此要真正达到模仿迁移的目的,做到仿写得心应手,意到笔随,还需要教师的相机诱导,给学生提供畅达的接通渠道,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如:研究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学生体味了贝多芬耳聋后的痛苦内心和他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被贝多芬的伟大人格所感动,在此时,让学生模仿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辞,给贝多芬写一个颁奖辞。很不容易的模仿,但作为初一学生能写出下面的段落,说明只要教师敢于大胆的放手,就会有令人欣喜地收获。 (初一学生刘延峰写给贝多芬的颁奖辞:他,一位耳聋之人,为音乐之国创作了经典,他是心的英雄,反反复复35个春秋,从未辍笔,他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他热爱自然,追求自由,是音乐的魂,坚强的神。 初一学生郑玉莹写给贝多芬的颁奖辞:他的一生犹如一首歌,一首旋律起伏的歌,前奏是那样的深沉,高潮是那样的豪放,他的歌没有结尾,需要我们去体会、添加,他就是他,精神的伟大,情感的平凡,他奏响了雄浑激昂的《命运交响曲》,是当之无愧的“乐圣”。) 再如:学习《安塞腰鼓》时,学生沉浸在生命奔腾的阳刚之美中,心灵随之而激荡,在此时,学生最有创作激情,可以让学生仿写自己喜欢的句子,达到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迁移。 四、因果迁移 所谓因果迁移,指的是运用知识间的因果联系,使学生在寻求知识点的内在因果关系时,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培养学生因果联系迁移的能力。一是由原因迁移结果,二是由结果迁移原因。比如由某些现象的产生会导致什么结果,某事物的发生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如孔乙己为什么会成为好喝懒做、自命清高、迂腐穷酸、麻木不仁的人?学生就会寻求导致孔乙己产生的这些性格的原因,从而揭示中心思想,有效地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 五、补充迁移 所谓补充迁移,指的是借助例文中的事例,延伸到例文之外的人或事,对文章中的事例进行重新补充,达到诱思探究迁移的目的。 如:在《谈骨气》一文中,为了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观点,作者先后列举了南宋末年文天祥抗金、古代齐国穷人不食嗟来之食和现代民主战士闻一多不畏强权的事例,用从古至今的事实有力地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论点。在此,为了让学生学习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观点再做事例补充,比如,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以达到新旧知识的迁移。 六、延伸迁移 所谓延伸迁移,是将课文与生活现实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既把握了教材的时代性,缩短了教材与学习者的心理距离,又满足了学生渴望了解社会的心理需求。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文中鲁迅是怀着敬慕的心情刻画先生的,但因为时代的不同,对寿镜吾老先生的看法,学生会有所不同,以“我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先生’” 、“从寿镜吾老先生谈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等为话题诱导学生思考,进行口头表达,从而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
|||||
学习心得与反思: |
|||||
诱思探究教学论的创始人张熊飞教授说:“学生对已有知识、技能的概括化、系统化水平越高,就越能揭示出以前没有认识过的同类新知识、技能的本质特征,并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而转化为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把新课上成旧课’和‘把旧课上成新课’都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也是老一辈在长期教学中的经验结晶。其实,这都是迁移理论的灵活运用。”课堂迁移艺术的关键点是找准切入口,让新旧知识对接,让学生在学的乐趣中,通过迁移的学习心理因素,让大脑中已有的认识结构所贮存的信息复活,在新输入信息的作用下,参与同化或顺应,从而获得新认知结构,形成能力。 当新旧知识点的对接、迁移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一种能力和习惯,我们会欣喜的发现,迁移艺术洋溢着一种色彩斑斓的神韵,平添语文课堂色彩无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