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读书笔记
题目 |
语用:语文教学的价值重塑与范式重构 (三) |
时间 |
5月份 |
学习内容 出处 |
《课程·教材·教法》2014.6.55-60 |
学习内容简录: |
|||||
语用:语文教学的价值重塑与范式重构(3) 三、语用课堂的重构 (三)语用课堂的教学范式 以语言教学带动内容理解、知识教学和文学教学,是语用教学的总体形态,也是区别于以内容分析为主、以知识掌握为主、以情感体验为主等教学的最为独特、显著之处。其出发点是语言,落脚点也是语言。基于此的语文教学,因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学情状况的不同,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教学范式。 1.指向语言习得的理解式运用 “理解”为什么就是“运用”本身呢?这得从阅读的内涵说起。众所周知,阅读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的过程,没有语言文字这个中介,阅读无法进行。运用语言文字是获取信息的必要条件。同时要知道,语言表达是有规律的,从语言材料看,为什么用这个词语而不用那个词语,需要理解这些语言材料的感情色彩,透过语言的表面去探究其内涵的深意,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从语言结构看,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组织语言,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谋篇布局,对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至关重要;从表达方法看,为什么运用叙述而不是说明,为什么展开议论而不是抒情,其独特的表达效果当然不能不理解和体会。一句话,语言的积累与内化,言语经验的体验与获取,缺少了“理解”都是无法实现的。可见,“理解”的作用在于,不仅能获取语言负载的情感、意义、主旨等信息,还能领会文本、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以及这样运用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上的独特作用与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运用是最好的理解,运用暗含着理解。当然,这种指向语言习得的“理解”,绝不是教师的架空分析所能完成的,而应该让学生在触摸语言文字、亲历阅读过程的言语体验中去实现。 2.指向语言形式的迁移式运用 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中,“怎么做”“怎么决定怎么做”的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通常是内隐性知识、经验性的默会知识。比如,往往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不能靠解释、说明、说教,而应该靠迁移、运用来感悟和领会。所以,语文教学不能满足于学生获得经典、规范的语言,更要把学到的语言纳入到自己的话语系统,并加以模仿迁移甚至创造性地运用。这样的教学才能实现语言的增值,真正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才是富有价值和意义的。这就需要教师敏锐地发现并挖掘隐藏在文本的语言增值点,进而设计基于文本语境的说、写训练。可以是句式迁移。如《山中访友》第五自然段,设计模仿句式:“你好!__的__,你__,____?”进行想象说话的练习。可以是片断练笔。如教学《穷人》,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自己遇到过的焦急、忧虑、担心或害怕的生活情景,学习人物心理活动描写。也可以是篇章练写。如教《北京的春节》,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写一写家乡的传统节日或一次活动过程。还可以是文体改换。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次出现了剧本《半截蜡烛》,学完课文后,可让学生从《半截蜡烛》的前一篇课文《晏子使楚》中任选一个故事,改写成剧本,从中感受到不同文体的不同表现力。 3.指向言语转换的创生式运用 任何一篇课文之所以都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凭借,就在于语言学习内容的可创生性,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就是:“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可惜心动者众,行动者寡,以至今日,语文教学依然在课文内容的深挖细耕上沉醉不醒。其实,“例子”的价值并不只在获得多少“例子”中的知识,积累多少“例子”中的语言,而是以这个“例子”为平台和支点,训练学生自主阅读、写作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独具慧眼,在从静态的教材向动态的“学材”的转化中,寻找到适合的言语生长点和能力发展点。课文内容的创生,是学生根据自身对课文的理解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对课文进行加工、改造,以丰富感受,深化理解,满足内心表现欲望的一种富有创造性意义的说写训练形式。其形式丰富多样,各显其妙。“如果你是总统,在这个葬礼上,对着巴西人民发表演说,你会怎么说?请用上书上的语言。”(《特殊的葬礼》),这是语言材料的重组、化用;“请展开想象:小女孩一直盼望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啊。睡觉前,她___;睡梦中,她___;醒来时,她____。”(《给予树》中“一直盼望”一词的教学),这是语意内容的丰富、拓展;“请你替那位经受感情煎熬的母亲给儿子写一封简短的信,再以儿子的身份给母亲回一封信。”(《学会看病》)这是表达方法的改变、转换。 4.指向读写策略的学用型运用 帮助学生习得阅读的策略和技巧,提升阅读力,是阅读教学的时代要求。但是,教给学生的阅读策略必须精要、好学、管用。“精要”是说阅读方法简明扼要,少而精,又带有规律性;“好学”指通晓明白,易学好懂,便于掌握和运用;“管用”当然最重要,不仅有利于读法迁移,更能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要有切实可行、适合那篇课文的指导怎样读、怎样学的方法策略,并且渐渐内化成适合学生自己的读法、学法,进而形成较强的学习力。教学《石榴》一课,为了训练学生提取信息、概括段意的能力,教师先来个示范引路,把春天的“石榴抽出了新的枝条”这句话概括成两个字“抽枝”,再引导学生学着把“还长出了新的嫩绿的叶子”一句概括成“长叶”,又用“开花”“成熟”来概括石榴在夏、秋两个季节的生长情况,最后连词概括,把“枝条”“长叶”“开花”和“成熟”四个词语连起来,完整、准确地说出石榴的生长过程。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已初步学到了提取信息、概括大意的阅读方法,为今后的语文学习积累了有益经验。如此教学,就是把语言内涵的感受与阅读策略的迁移融为一体,在范例的使用中教给学生便于具体操作的学习方法,日积月累,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5.指向读写知识的积累型运用
|
|||||
学习心得与反思: |
|||||
知识对能力的促进作用已成共识。知识是能力的根基和支撑,离开了知识就谈不上学习。知识积累越丰富,学习方法的掌握也就越容易。因此,“语言文字运用”不能没有必要的知识储备,它虽不是运用本身,却是为运用做准备,对于运用必不可少。语文教学切勿谈“知识”色变,应该利用教学,让学生学习、积累一些必要的、有效的语文知识,以提升阅读能力。其程序一般为:运用知识导读-感受知识意义-强化知识认识。比如,《临死前的严监生》,可围绕“学习抓住动作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这一语文知识点展开教学。先是阅读思考:认真阅读课文,严监生的哪些行为表现让你印象深刻?请找出相应语句体会他的内心。学生读中画出课文中三番五次地描写严监生伸手指头和摇头的语句,并透过人物手、头的动作“看”到严监生此时此刻的内心想法,为认识人物性格和形象作好铺垫;再明确作用:引导学生围绕“为什么课文一而再、再而三地细致刻画严监生手和头的动作?如果只写一两次行吗?”“为什么几个动作描写,就能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守财奴的形象?”等问题展开交流讨论,从中体会到运用动作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和性格特点的表达效果和重要作用;最后强化认识,提供一个动作细节描写或神态细节描写的阅读材料,在同质或异质的拓展阅读中,再次加深和强化对细节描写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